复旦百科

三村四庄及绿屋

1905年秋,复旦借上海吴淞镇水师提镇行辕创校开学。后因环境、时势及战争等原因,几度迁址,最终深深扎根于江湾翔殷路(今邯郸路)侧。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旦从重庆北碚复员回沪。根据当时政府的战时财产损失补偿条款,复旦得以接收江湾校园以南原日军营房及日伪闸北自来水厂职员宿舍一百余幢,使得教职员、学生免于无居之忧。学校当局为纪念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之足迹,经征询师生意见,特将这些宿舍以历次迁址地命名,以记经历,以志不忘,又彰显人文故实,遂有三村四庄之谓。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或谓新复旦应有新气象,或谓繁复不如简单,或谓当破旧立新。于是校内原来之堂、馆、院皆削去原名,代之以阿拉伯数字编号。如相伯堂冠以100号,简公堂为200号,寒冰馆作500号,子彬院称600号等等。校外的三村四庄则改名为复旦大学第x宿舍。如庐山村名之复旦大学第一宿舍,徐汇村称复旦大学第二宿舍,德庄称第三宿舍,嘉陵村称第四宿舍,筑庄称第五宿舍,淞庄称第六宿舍,渝庄称第七宿舍,直至今日。以数字替代堂、馆、村、庄之名,简则简矣,然不可谓不寒陋也,此人皆肚知心明耳。复旦素称文学渊薮,藏龙卧虎之地。于此,腹非者必非一二。然时也,势也。然这出自一所素以人文底蕴深厚而自豪的高等学府,终属瑜瑕而无辞焉。

今是编,既以古旧建筑示人,理当循史以饷读者。非尽怀旧,实欲昭示复旦人文耳。唯祈知者匡正。

庐山村(今复旦大学第一宿舍),为纪念1937年复旦、大夏奉教育部令组成联合大学内迁江西庐山办学而命名。该村为日式二层小楼,约20余幢。每幢二楼北面有小晒台,屋尖高处置小阁楼,可堆杂物。底层南北开门,北半间设有厨房、卫生间,南半间为厅,置“榻榻米”。1946年秋,复旦从重庆北碚复员回沪,不少名教授落户庐山村。如伍蠡甫住8号,陈望道住17号,张明养住18号,洪深住19号,全增嘏住9号,章靳以住10号,卢于道住13号。庐山村住宅面积不大,但有煤气,抽水马桶。单门独户,且各有一小小园子。环境清幽安静,宜于治学著书。周边为菜田农舍,晨昏可闻牛羊鸡犬之声,不失自然田园之趣。有些教授入住后,终身不愿搬迁,如伍蠡甫、全增嘏、卢于道等。似乎伍蠡甫先生对庐山村的喜爱更甚,不仅表现在决不搬迁上,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博导楼建成,有人劝他乔迁那四房二厅的新居而不为所动。1980年代,他还特地将屋前小院用写实手法画成一幅国画,以示喜爱。图上一丛盛开的美人蕉,倩形婀娜,娇颜映日,紧偎于水泥花栏边。画中虚实相济,格调优美。后画为某所得,据云已将之变换青蚨矣。

陈望道先生对于庐山村的环境似亦颇为留恋,他在那里一住就是10年(1946年到1956年,据陈振新教授言)。上海解放后,他先后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局局长等职。以现行话说是高级官员了,然他仍安心住着那老旧小屋。只是到了杨西光当复旦党委书记后,学校向外购入位于国福路的一幢三层楼房,修缮后决定分配给陈老先生居住(当时,他已荣任复旦大学校长)。或许是为了工作需要,也是为了复旦的门面吧,他才同意搬了过去。

徐汇村(今复旦大学第二宿舍),为纪念1912年复旦公学借徐家汇李鸿章公祠办学而命名。该村除31号32号为二层单栋小楼外,余皆为日式平房。抗战胜利后由复旦大学接收作教授宿舍,里面曾住过许多名教授,如汪东住3号,蒋天枢住4号,漆琪生住16号,周谷城住18号,周予同住19号,萧乾住22号,方令孺住23号,张孟闻住24号。校长章益住31、32号。后有人私下称之为“章公馆”,与章益关系较为亲近的方令孺、全增嘏、章靳以等则被人称之为“公馆派”。事实上是非真正存在“公馆派”?亦如后来所谓的“新公馆派”、“杨门女将”等,或视蜚语可乎?

人有恋旧性,从心理学讲是存在的。在复旦呆久了,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尽人意处,但一旦真正要离开她,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的。如1950年代后期,方令孺奉命调任浙江省文联主席,在西湖边给以住宅,要她居杭上任。她却犹犹豫豫,再三再四地恋恋不舍。虽然那里的待遇和生活条件都比复旦好,但她总觉得比不上复旦,住亦没有徐汇村住得舒坦自在。复旦对她来说,有那么多熟悉、亲近的人和事。她在安徽桐城方家排行第九,因此方家小辈称呼她为九姑。后来,熟悉她的文人学者亦顺口呼之为九姑了,如宗白华在致章益的信中就这样称呼她。连校长章益私下亦如此称呼之。

1980年代初,为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徐汇村的日式平房全部被拆除,新建成一栋栋六层楼公房。唯31号32号“章公馆”保存了下来,现为复旦居委会用房。1984年3月,章益应谢希德校长的邀请,回母校访问,并到庐山村、徐汇村忆往寻梦。三十余年,弹指间啊,老人感慨万千,赋诗一首曰:“黉宇闳开处,菁莪气象深。弦歌常注耳,俊秀日盈庭。先正仪型在,时贤建树新。重登此胜境,欢慰满胸襟。”

嘉陵村(今复旦大学第四宿舍),为纪念抗战时期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北碚嘉陵江北岸办学而命名。其建筑皆为日式,有平房、二层式楼房、三层式环形楼房,因此分为A区、B区,C区,D区,当年入住嘉陵村的教职员大都为不带家眷的单身者,一人一单间。如胡继纯住A区1号,言心哲住2号上,沈子善住2号下,李青崖住3号上,钱崇澍住4号上。胡厚宣住B区108号,索天章住205号。朱伯康住C区8号,汪静之住9号。李锐夫住D区7号,曹诚英住2号。这些都是有名望的教授。复旦大学接收嘉陵村时,其中一部分住宅已为国民政府军空军101运输中队占用。校方与之交涉再三,毫无松动迁让之意,真正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了。为此章益校长请在空军总司令部服役的马震百校友从中关说,相助母校解决此项难题。后马校友致信云已与该队长官晤谈,允诺逐步迁让,保证于该年9月腾出一半住宅来。然拖延半年后,依然未果。章益只得再请许绍棣校友帮忙,许校友有复函云:“友三我兄道席:奉书敬悉。昨趋访周总司令(注:指空军司令周至柔),关于嘉陵村宿舍事,承允饬查。有可移处,即令迁移。望补一公事,俾有依据。专复诋颂教安弟许绍棣顿首六月五日。”这已是1947年的事了吧。那时地方与军队之间的事情,不走门路,怕一辈子也办不成呢。而今,为了百年校庆建正大体育馆,旧有嘉陵村的建筑被全部拆除,真正旧貌换新颜了呢。

淞庄(今复旦大学第六宿舍),为纪念复旦大学创校之地吴淞口炮台湾而命名。淞庄为日式二层楼建筑,抗战胜利,复旦接收后作为学生宿舍。1950年代中期,校内新建学生宿舍陆续竣工后,便改为教职工宿舍了。该建筑是“三村四庄”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

德庄(今复旦大学第三宿舍),为纪念抗战时期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在赫德路(今常德路)办学而命名。德庄为日式二层式小楼。1938年2月,滞沪复旦师生借北京路一所大楼复课,后因时势原因,一二再,再而三地迁移。最终迁至赫德路,租赁中国实业银行一栋大楼才算安定下来。期间老校长李登辉坚持民族气节,艰苦卓绝。不受敌伪诱惑威迫,为国家,为民族培育青年,也为复旦固本培基。历尽艰险,弦歌不辍。1945年日本投降后,补习部先迁回江湾原址上课。1946年秋,与四川北碚复员回沪师生合二为一,开创复旦新蓝图。是时德庄亦为学生宿舍,后改作教职工宿舍。1980年代初,兴建新教工宿舍而被拆除。

渝庄(今复旦大学第七宿舍),为纪念1937年底至1938年春复旦大学迁重庆时借菜园垻重庆复旦中学复课而命名。渝庄为日式二层式小楼及部分平房。复旦接收后作学生宿舍,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故许多老校友还记得他们住在渝庄的房号,后改作教职工宿舍。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二层式原建筑,平房已于1990年代拆除。

筑庄(今复旦大学第五宿舍),为纪念1937年10月复旦与大夏组成联合大学内迁贵阳而命名。筑庄为日式二层式小楼,1947年春,其一部分建筑仍被国民政府军空军所占用。复旦接收后作为学生宿舍,后改作教职工宿舍。1980年代新建教工宿舍时被拆除部分建筑,腾地建菜场。现仍保存有3排30余幢原建筑。

“绿屋”为老校长陈望道住宅,门对国福路,为单栋三层式楼房。因屋顶为绿色琉璃瓦,故有绿屋之雅称。1949年上海解放,陈望道被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因校务委员会主任张志让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长住北京,故陈氏实际执掌校事。旋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文化局局长等。1952年11月,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1950年代中期,杨西光出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后,学校出资收购这幢楼房(原为私人产业),修缮后分配给陈望道校长居住。他入住后,为便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将语言研究室迁入。在该楼中,陈校长接待了不少国内外来访者。陈望道逝世后,绿屋归还学校。因该处颇为幽静,故当年学校许多重要举措在此商讨决定,因此被人们戏称为“51号兵站”。后渐冷落,屋宇日显凋敝。近闻已被杨浦区确定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不久即有修缮之举以期久存了吧。

诗人、书画家喻蘅有绿屋感怀金缕曲云“绿屋清香起。是智琼、娇黄冷艳,檀心紫蒂。楼角墙阴生双簇,闻道元龙自艺。更阅历、奔腾流纪。人去楼荒遗芳泽,剩高花、四照暄明丽。谁还识,此何地。残英委地凋空砌。尚盈盈、回风无力,流连俦侣。都道今冬寒犹浅,腊尽凝销金泪。恁剪剪纤英先萎。乞与丹青传真貌,莫负她缱绻分香意,却已是,春来矣。”

摘自《桃李灿灿 黉宫悠悠: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